皇冠体育

创城进行时

绘就“箫鼓春社,古风依存”祥和图——香河县五百户镇用诗词之光点亮乡村文明

2024年03月19日 来源: 《廊坊日报》 作者: 通讯员 史玉星 字体:  

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要发挥文化凝聚人心、坚定信心、引导村民的作用,提振精气神,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,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,要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、精神和价值,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。

惠风和畅,万物复苏,最是一年春光好。初春的一天,我们来到香河县五百户镇。仅是格局独特的镇政府文化站、图书馆、文化活动中心就让人眼前一亮,更何况还有挂在墙上的诗词书法作品、印刷精美的一期期《运河之珠诗词集锦》。就在我们惊叹之时,镇上的干部自豪地说,2022年,五百户镇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“诗词示范镇”荣誉称号。在镇上干部的引领下,我们先后来到镇西小广场的“中华诗词锦园”,田各庄村、香椿营村的“中华传统诗词墙”和倪李路上的创建“中华诗词之乡”宣传景观大道,每到一处都让人驻足,不舍离去。

●创建“中华诗词之乡”,用诗词之光点亮乡村文明

五百户镇是全国千强镇之一,运河水岸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。党的十八大后,五百户镇领春气之先,发挥文化凝聚人心、坚定信心、引导村民的作用,提振精神,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2018年5月,廊坊市诗词学会把香河县列入皇冠体育第一批创建“中华诗词之乡”重点县。镇党委、政府勇于担当、乐思进取,在全县率先成立香河诗词协会分会,高度重视“中华诗词之乡”创建工作并狠抓落实,用诗词之光点亮乡村文明,已取得显著成效。2019年5月,五百户镇被省诗词协会授予“河北省诗词之镇”荣誉称号,镇属的田各庄村被省诗词协会授予“河北省诗词之村”荣誉称号。

除在镇里建立诗词分会外,还建立了香椿营村民族风诗社、九百户村乡风诗社、田各庄村文华诗社。诗词队伍不断壮大,期刊诗册如雨后春笋,诗墙诗廊竞相出现,成为净化尘俗、引领新风的一道靓丽景观。

《运河之珠诗词集锦》是香河诗词协会五百户镇分会期刊,创刊以来,定期出版,成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喜爱之册,也成了展示时代风采、讴歌当今政通人和大美五百户的载体,继承中华传统文化、繁荣诗词艺术的馥郁,成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、弘扬国粹、繁荣诗词艺术的园囿。它是五百户镇传播精神文明的一方窗口,是联系广大诗词爱好者的一根纽带。

●把传承诗词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之中,用乡情泥韵陶冶情操

五百户镇以创建“中华诗词之乡为”契机,把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之中,并当作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来抓,坚持“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质量”精准强力推进。全镇各村也不同程度地涌现了众多热爱诗词文化的人才,他们积极参与创建工作,利用农闲和工余时间,积极创作,踊跃参与县、市、省的诗歌作品竞赛活动,形成了浓厚的学诗、作诗、传播诗词文化的深厚氛围。尤为可嘉的是,五百户镇在创建“中华诗词之乡”过程中创新工作模式,以点带面,带动全县全面展开,成为全县范围内的一个特色做法,受到一致好评。

当新农村撞上诗词,迸发出满满的乡情泥韵,着实让人陶醉不已。诗词的美妙,在于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境。看如画新镇,赏多娇美景。五百户镇创建“中华诗词之乡”,让诗词融入百姓生活,用诗词之光点亮乡村文明。一股清朗隽永的文化之风始终弥漫在五百户镇新农村。漫步其中,随时可见游人驻足观看,即兴诵读诗园、诗碑、诗墙上的诗词,给和美幸福的五百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●形成“炫舞长歌”的农村新风尚,建和美乡村

镇党委、政府把建设中华“诗词示范镇”作为加强乡村治理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,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,取得显著成效。镇村联动,把喜欢诗词、楹联、书法、写作的人员组织到一起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倡导高雅生活方式,形成“炫舞长歌”的农村社会新风尚,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。同时,五百户镇把建设中华“诗词示范镇”和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相结合,九个和美乡村样板村作为建设中华“诗词示范镇”的重点,走在前面。以建设中华“诗词示范镇”为契机,营造人人爱诗、人人读诗、人人诵诗的良好氛围,以充满正能量的诗词提升文明生态环境,大力推动包括诗词文化在内的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壮大,放大文化名片的影响力,促进全镇乡村文化振兴。

如今,五百户镇社会和谐稳定,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。2018年,五百户镇获评“河北省基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”,2019年,五百户镇在全国“综合实力千强镇”中排名第663位,同年获得“河北省诗词之镇”荣誉称号,2020年五百户镇获评“廊坊市基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”。

●农耕文明,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

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,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。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,强化农业文化遗产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,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。廊坊牢牢抓住乡村文化建设这个基石,挖掘和传承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弘扬主旋律,塑造廊坊精神。历史悠久的屈家营古乐、炊庄的高腔戏、第什里的宫廷风筝等特色传统艺术,植根于廊坊沃土的《杨家将的传说》《龙河凤河的传说》等一批民间文化作品,“大事不糊涂”的一代名相吕端、刘六刘七起义等重大事件、历史名人,代代传承着廊坊精神文化的“魂”。西坨村影剧院、太保庄村文化礼堂、周家务村小剧场等一大批文化设施、宣传阵地,大厂评剧团等一大批文化团体,更加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
浏览量: 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