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冠体育

政府工作报告

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

2006年05月16日 来源: 皇冠体育办 作者: 字体:  

各位代表:

现在,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,请各位代表连同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(草案)一并审议,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一、“十五”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

“十五”时期,是我们面对诸多挑战、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新胜利、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。五年来,皇冠体育人民在中共廊坊皇冠体育的正确领导下,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团结一致,奋发图强,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,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、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。

——过去的五年,是廊坊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五年。

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,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,经济总量迅速壮大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68.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32.9亿元(同口径为680亿元),年均增长12.1%;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剔除基金部分为53.7亿元(同口径为58.5亿元,是2000年的3.1倍),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.3亿元,是2000年的2.1倍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78亿元,年均增长17.5%,是“九五”期间的两倍。

——过去的五年,是廊坊发展环境显著提升的五年。

坚持打基础、造环境,持续实施软硬环境建设工程。累计投资180多亿元,用于交通、供电、通信、环保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中心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,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继完工。标准化、公共财政、市场监管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十项工程硕果累累。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通过“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”,成为“ISO14000国家示范区”,获得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、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”、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”、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等一批国家级荣誉。

——过去的五年,是廊坊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的五年。

坚持把改革力度、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,积极平稳地推进改革攻坚。国有企业、公用事业、农村税费、政府机构、财政体制等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。一批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,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%以上。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,累计引进内资300亿元,年均增长19.8%,实际利用外资9.5亿美元。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、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、国际金融论坛年会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议定址廊坊。

——过去的五年,是廊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。

坚持“以人为本”,注重民生。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2.5万个,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.79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%左右。加快构建大社保体系,养老、失业、医疗、生育、工伤五大社保基金积累达9亿元;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全覆盖,累计归集资金12.8亿元。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得到加强,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152元和4621元,比“九五”末分别增长49.4%和29.8%。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5.3和4.5平方米。

——过去的五年,是廊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五年。

坚持经济社会统筹,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。人才工作得到加强,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,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示范中心。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,职业教育发展加快,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。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,群众文化活动、基层文化建设、专业艺术工作水平提高,一批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。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,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。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,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,抗击“非典”取得重大胜利,防控禽流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。消除了六个重大火灾隐患,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。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。

此外,统计、审计、公安、工商、税务、物价、民政、广播电视、新闻出版、地方志、人防、人口、信访、民族、宗教等工作迈出较大步伐,外事侨务、档案、气象、防震减灾、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。

各位代表,刚刚过去的2005年,是廊坊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。皇冠体育上下把“壮县、强市、富民”作为基础性工作和现阶段主要任务,突出“全党抓经济,重点抓工业,集中精力上项目”,各项工作捷报频传,为“十一五”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1.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。皇冠体育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.1%;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7.1%,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%,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.7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.2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.1%和6.5%。

2.大项目攻坚成果丰硕。全年共实施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827项,实际完成投资221亿元,争列省重点项目居全省第一。特别是总投资100亿元的华为北方生产基地、总投资30亿元的中兴北方生产基地、总投资1.2亿美元的利比玻璃、总投资5亿美元的成功(中国)大广场等一批立市立县项目落户廊坊,推动皇冠体育项目建设迈上了新台阶。

3.园区经济迅速成长。四个省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皇冠体育的92.7%。廊坊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,成为皇冠体育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国家级品牌。固安、永清等一批新工业园区围绕市场运作、高层次规划和招商机制创新,大胆探索并取得成功,吸引了一批项目落户,成为皇冠体育园区经济的新亮点。

4.金融支撑作用增强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01.3亿元,比年初增加100.7亿元,同比多增30.6亿元;各项贷款余额391.6亿元,比年初增加57.4亿元,同比多增42.9亿元。建立京津廊票据自动清分系统,实现了京津廊同城结算,在全国首开了支票跨区域流通的先河。成功召开第二届经济金融合作恳谈会,赢得了域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。包括英、德、日、韩等国在内的66家域外金融机构,对皇冠体育112家中小企业累放贷款105亿元。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9亿元,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。市农村信用社在全省率先直联大额支付系统,在改革中争取到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6.5亿元。

5.高科技产业规模壮大。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82亿元,增长17.4%。以华为北方基地、世维光通讯、久智光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,以量子高科、神威药业、杰希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,以国瑞电子、鑫谷光电、晶日金刚石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群正在形成。

6.主导产业发展迅速。中国电子百强前十名的华为、中兴落户廊坊,霸州胜芳被命名为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,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了世原精工、正兴车轮、柳伯安利活塞环等一批知名企业。会展旅游业,全年旅游收入和引进各类展会同比均翻了一番。举办了中国渔具、消防技术设备、石油天然气管道技术装备等一批顶级行业展会,以及20国财长会议(G·20)、京津冀—港澳台(3+3)旅游合作大会等一批国际性重要会议。

7.城建“十大工程”谋划启动。“十大工程”是廊坊建设“百年城市”的基础性工程,是实现市区“一年一变样、三年大变样”的总体谋划,涉及便民利民、城市环境、城市功能、城市经济等四个方面、10大项、54个子项,预计总投资92亿元。目前,龙河工业园区、综合市场改造、经济适用住房等建设工程都已开工,市区水系开发完成测量规划,其它工程都有了实质性进展。

8.“三农”工作进一步加强。落实粮食直补资金4066万元,农业税税率在2004年下调3个百分点基础上再降两个点。皇冠体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%,汇福粮油、明慧养猪等4家企业跻身国家级龙头行列。皇冠体育完成造林33.6万亩。建成文明生态村500个。

9.改革开放成效明显。顺利完成12户国企改制,启动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。华日家具和新奥安瑞科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,霸州太阳能采暖公司成为全省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民营科技企业。省“5·18”经贸洽谈会提升为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,中国农交会在市场化办会上迈出新步伐。全年引进内资88.1亿元,增长37.6%;实际利用外资2.64亿美元,增长18.8%。

10.社会进步进程加快。与京津科技合作不断深化,民营科技工作获九项国家级荣誉。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,北三县(市)和廊坊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皇冠体育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9.5个百分点。市博物馆、体育健身中心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投入使用,一批社区健身工程建成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、8个县(市)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程基本完工。“十件实事”和“民心工程”进一步落实,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,皇冠体育养老、失业、医疗、工伤保险新增扩面7.7万人;帮助57个无井村近8万农民解决了吃水难;落实农村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政策,解决了50067名贫困家庭学生“上学难”问题;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管理机制;在华北地区率先达到城市交通一等管理水平。“六城联创”成绩显著,成功获得“国家环保模范城”和“国家园林城”荣誉称号,“全国绿化模范城”通过验收。

各位代表,回顾“十五”,业绩辉煌,令人振奋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是省委、省政府和皇冠体育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皇冠体育上下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结晶,凝结着皇冠体育人民的心血和汗水。在此,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,向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皇冠体育人民,向驻廊中省直单位、人民解放军、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,向关心廊坊、支持廊坊的中外客商与朋友们,表示衷心的感谢!

“十五”时期的工作实践,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,丰富了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:一是坚持加快发展。始终围绕抓住机遇、加快发展这一主题,“突出快、追求好”,落实科学发展观,努力实现高效发展、和谐发展、永续发展。二是坚持工业强市。坚持把“工业强市”作为第一方略,大上工业项目,增加工业投入,提高工业化水平,用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整体实力的明显增强。三是坚持项目攻坚。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,坚持“经济工作项目化、项目工作目标化”,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和开发开放力度。四是坚持高效服务。以“人居环境甲天下,创业环境国际化”为目标,全力打造廊坊竞争优势,争取服务意识最强、工作效率最高、发展环境最优。五是坚持以人为本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,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,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,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。

各位代表,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比如,综合经济实力仍处于全省中游水平,工业支撑作用有待增强;支柱产业尚未真正形成,龙头企业和立市立县大项目少;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滞后,“和谐廊坊”建设有待深化;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,等等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,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

二、“十一五”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

“十一五”时期,是廊坊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,也是打基础、快发展的重要时期。根据皇冠体育三届九次全会精神,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皇冠体育编制了《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。《纲要(草案)》是皇冠体育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,必将成为指导“十一五”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纲领。

“十一五”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: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,高扬“树正气、讲团结、求发展”的主旋律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提出的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要求,实施“开放带动、工业强市、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”战略,把“全党抓经济,重点抓工业,集中精力上项目”进一步抓实,千方百计增加投入,着力培育主导产业,加快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农业产业化进程,优化经济结构,壮大综合实力,加快推进“壮县、强市、富民”,全力打造实力廊坊、效率廊坊、和谐廊坊,为“进位·追赶”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
“十一五”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:皇冠体育地区生产总值力争五年翻一番,年均增长14%以上,人均达到4000美元;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,年均增长20%以上,四年翻一番;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%左右,五年累计投资达到2800亿元。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%以上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“十五”末降低20%左右。皇冠体育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亿美元,年均递增15%以上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%以上,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%以上。

(一)大力培育主导产业。按照“二三一”产业发展格局,着力扶持六大主导产业、八大基地、三十个龙头企业,投资建设500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,打造一批企业“航母”,形成优势突出、特色鲜明、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。

(二)调整区域空间布局。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全面接轨京津,加快构筑皇冠体育“两带、一轴、一中心”的空间格局。即,沿规划建设的密涿高速公路,开发建设环北京产业带;沿廊泊公路,开发建设环天津产业带;沿规划建设的廊沧高速公路,开发建设中部特色产业轴;以城市功能开发为核心,建设廊坊中心城市,把廊坊建成京津冀、环渤海地区迅速崛起的代表性城市,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位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。

(三)统筹城乡发展。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,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,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,逐步建立良性互动、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。中心城市“小三点组团(主市区+开发区+万庄新城区)”加快发展,努力推动“大四点组团(小三点+永清+固安+香河)”形成,构筑以廊坊市区为中心,以三河、霸州为两翼,以六个城镇群带为骨干的城镇体系格局。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,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,落实各项惠农政策,推进县乡机构、农村义务教育等各项改革,力争40%以上的村建成文明生态村。

(四)扩大改革开放。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,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、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。深化所有制和企业改革,推进财政、投融资和行政体制改革,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、上水平。加快推进与京津的资源融通、交通互连、市场互通、信息共享、产业互补,构筑全方位、宽领域、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格局。

(五)优化发展环境。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第一竞争点,深入实施环境建设重点工程。硬环境建设重点是:交通网络建设,总投资100亿元以上,平均每年投资20亿元以上,重点建设4条高速、7条干线公路,实现县县通高速、县城通一级路、乡镇通二级路、村村通油路。能源建设,到2010年,皇冠体育将运行500千伏变电站2座、220千伏变电站17座,形成可靠性高并适度超前的电网。水利设施建设,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以及防洪、蓄洪、除涝工程建设,重点完成廊坊干渠(涿州—廊坊广阳水库)、天津干渠(徐水—天津)、广阳水库建设工程。软环境建设重点是:以建设“效率廊坊”为目标,积极推进政务改革,塑造亲商、近商、安商、富商的社会环境。加快实施标准化体系、信用体系、中介服务体系“三大体系”建设,着力打造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。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,建设“人才高地”。进一步深化金融网络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“三大创新”,推进银企良性互动。

(六)加快“和谐廊坊”建设。建设创新型城市,以产业为基础,以企业为主体,以京津为依托,走廊坊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。加强教育、文化、体育、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,努力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优质、高效、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。统筹解决人口素质和结构方面的突出问题。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失业保险、生育保险、工伤保险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。完善食品安全监督、安全生产监管、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。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,提高水的开发和利用率,推广集约和清洁生产,发展循环经济,积极创建生态市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,进一步落实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,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社区、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,深入开展法制和科普宣传教育,巩固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。

三、2006年的主要工作

2006年是实施“十一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是加快推进“壮县、强市、富民”的关键一年,是各项工作谋求新突破、再上新台阶、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一年。2006年皇冠体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%左右;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0%以上,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%以上;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%以上;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%以上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5%以内。

做好今年的工作,关键是围绕打造“实力廊坊、效率廊坊、和谐廊坊”,完成三大任务,做好十方面工作,确保“十一五”开好局、起好步。

完成三大任务:一是抓工业、上项目、招商引资,力促经济发展更快更好;二是创条件、造环境、提高效率,增强城市软实力;三是抓协调、补弱项、富民优先,建设和谐新廊坊。

做好十方面工作:

1.落实“两抓一上”,打造工业强市。

廊坊发展的主导在工业,出路在工业。落实“全党抓经济,重点抓工业,集中精力上项目”,重点是抓好六大产业(基地)、十大园区和三十个超5亿元大项目。着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建设,培育知名品牌,打造知名企业。

培育六大产业,即电子信息、汽车摩托车零部件、金属制品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、食品加工和会展旅游产业,相应建设六大基地。

提升十大园区,即廊坊、燕郊、香河、霸州四个省级开发区,固安、永清、龙河三个工业区,大城摩配、文安胶合板两个科技园区和大厂民族工业园区。

谋划实施三十个超5亿元大项目,即开工建设固安移动平板显示基地、三河电厂二期、文安环保产业基地、霸州德利国际新能源示范基地等十个重点项目,新谋划二十个超5亿元大项目。

2.突出招商实效,推进“招商引资突破年”。

做大总量、调优增量,重点在工业,出路在开放。着眼于以大开发促大开放,以大招商促大突破,营造全员招商氛围,全面提升招商实效,确定2006年为“招商引资突破年”。

造浓招商氛围。树立招商引资是“第一政绩”、“第一能力”的观念,使之成为每个县(市、区)、每个部门的硬任务,言必说招商,行必抓招商,形成大密度招商、大力度招商、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。

突出定向招商。组织开展“十百万千”活动,即举办十项重大招商活动、组织百团出访招商、拜访和接待万名客商、签约千个项目。各县(市、区)、各园区根据自身实际,瞄准重点领域、主攻区域,形成连绵不断地强势冲击。年内组织珠三角、长三角、港、台、欧、美、韩等专项招商活动。

创新招商方式。强化市场化招商,按照国际通行做法,委托专业机构招商,提高项目成功率;强化产业招商,重点组织好电子信息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招商活动;强化以商引商,用优越的投资环境增强现有客商对廊坊的信心;强化企业招商,动员组织各类企业外出招商,对其新增招商项目和销售收入给予政策优惠。

强化责任机制。出台《廊坊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》,对各级各部门实施项目招商目标责任制,把招商责任具体到每个单位、传递到每个人,明确招商引资的目标和任务,按季度通报招商引资完成情况,全年发布排行榜,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施重奖。

3.依托主导产业和工业园区,集中精力上项目。

围绕推动项目总量和质量双提升,突出“四抓”,在建项目抓重点,谋划项目抓产业,保障项目抓机制,承载项目抓园区。

在建项目抓重点。加快128个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度,确保早开工、早投产、早见效。对华为北方生产基地、中兴北方生产基地、固安移动平板显示基地、成功(中国)大广场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,实行市级领导负责制,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全力确保。

谋划项目抓产业。围绕主导产业,盯住国内外业内知名企业,谋划实施一批超5亿元大项目。围绕华为北方生产基地等立市立县项目,狠抓配套引进,培育项目群,拉长产业链。积极争列一批省重点项目。不断充实各级项目库,确保项目接连不断,后劲充足。

保障项目抓机制。继续组织项目拉练,发挥北京、天津、石家庄三个项目办事处的作用,提高投资项目服务中心的运行效率,建立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。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,市本级新增1000万元。对列入省重点计划的项目,实行“五定”责任制,即定单位、定投资、定工期、定人员、定奖惩,层层抓落实、步步见脚印。

承载项目抓园区。提升对园区工作的认识,不断加大园区开发力度,下大力解决好观念不新、机制陈旧、规划水平低等突出问题。重点是“四个提升”:提升园区开发水平。廊坊开发区加快扩区步伐,争取成为国家级开发区;廊坊出口加工区加快规划建设,年底通过国家验收,实现封关运行;燕郊集中精力开发韩国工业园,年内打好基础、形成规模;固安、永清乘势而上,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;龙河工业园借鉴先进园区的新理念,高起点起步、高水平建设;香河按一流水准建设新园区,启动基础设施,争取引入项目。提升园区规划水平。各园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机构对各园区规划进行修订完善。提升园区服务水平。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,在招商前期、创业注册、吸引措施、人才技术支持、投资融资等相关领域更新政策、创新服务。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。市向县一级转贷5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,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。各县(市、区)广辟资金渠道,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园区建设管理。

4.加快主导产业发展,增强产业支撑力。

围绕六大产业,在理顺体制、搞好规划、抓好配套上下功夫。成立产业发展局,谋划产业发展,加强协调指导。分别建立产业推进领导小组,市级领导负责,做到一个产业一套人马、一个规划,一抓到底。出台廊坊市产业发展规划,制定六大产业具体规划,采取有效措施,延长产业链条,壮大产业集群。

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,推动主导产业升级。重点抓好“三个强化”:强化创新主体,推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,力争1—2家进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。强化创新体系,依托京津和驻廊高校院所,以清华科技园、中科院产业基地等为载体,加快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,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。强化创新平台,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中心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载体,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;以燕郊和廊坊高新区创业中心等为载体,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、孵化;以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为载体,撬动域外资本向廊坊聚集。力争通过三年努力,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产业集群。

电子信息产业。发展环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,建立完善通讯设备、液晶面板配套件、半导体、计算机及其外设等产业链,发展电子材料、视听整机及通讯设备等五个生产加工基地,推进华为、中兴、豪威、博为等一批龙头项目,抓好项目配套,加快产业集群化进程。全年实现增加值10亿元,增长20%。

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。依托廊坊、燕郊、香河开发区和固安工业区、大城摩配科技园区,大力引进一批新项目;加快推进香河展望、正兴车轮、世原精工等一批在建项目。全年实现增加值11.55亿元,增长24%。

金属制品产业。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,重点建设薄壁钢管、金属包装容器和金属结构三大制造基地。全年实现增加值22亿元,增长22%。

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。抓好顺德家具、八达家具等项目建设,促进产品结构向高端延伸,提高产品附加值,提升档次,打造名牌。全年实现增加值32.1亿元,增长20%。

食品加工产业。充分发挥好丽友食品、伊利奶业、新瑞番茄等品牌优势和市场引领作用,做大做强汇福粮油、福成五丰、梅花味精等一批龙头企业,开发深加工、精加工项目,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升级。全年实现增加值48.1亿元,增长21%。

会展旅游产业。抓好国际饭店B座、恒盛阳光、愉景温泉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和天都扩建升五星工程,新增一批旅游项目,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展会。全年力争实现会展旅游收入37亿元,增长18%;举办大型展会数量在2005年翻番的基础上力争增长50%。

5.打造品牌城市,增强城市软实力。

打造实力廊坊,既要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硬实力,也要增强以城市环境、城市文化、城市品牌为代表的软实力。在当今世界的城市竞争中,软实力尤为重要,它反映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,决定着一个城市长远的发展后劲。着眼于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的吸引力,促进主导产业发展,增强城市软实力,当前主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,即优化软、硬两个环境,富集金融、人力两种资本,加强城市营销。

硬环境: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,全力抓好五项建设。

市区“十大工程”建设。以打造“百年城市”为理念,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,集皇冠体育之力推进“十大工程”建设,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。按照“三年大变样”总体要求,2006年“十大工程”全面启动,确保一批工程竣工。年内开工建设阳光政务中心、人民公园升级改造、市体育场、路网完善提升等29个子项目。其中10条道路、6个市场等21个子项目竣工,龙河工业园区和万庄新城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,人民公园中国农交会前向市民免费开放。

市区水系建设。着眼于营造城市水环境,提高城市品位,让廊坊真正成为“有水”的城市。对龙河、凤河等河渠进行总体规划和综合治理,实现河渠相通、水水相连,营造碧水绿岸、自然怡人的城市休闲空间。今年开始,重点对龙河、大皮营引渠、八干渠进行截污、清淤、扩挖、造景,确保市区水系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
“绿化精品”建设。突出大投入、力求高档次,做到乡村绿化出亮点、城市绿化出精品。乡村绿化重点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景观带,以“三北”、“退耕”、“治沙”等工程林为主体,完成造林30万亩。城市绿化突出抓好新华路、金光道、广阳道等5条精品线,完成西、南外环绿化工程和10个游园、文化艺术中心二期景观工程。市区集中栽种桧柏、雪松、黄杨、法桐、四季海棠等适宜花木,营造“三季有花、四季常青”,独具北方特色的绿化景观。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%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.5平方米。

交通设施建设。完成市区西外环南延、光明西道西延、郊区快速路北段工程,开工建设唐通线香河县城至北京段。开工建设廊涿、大广两条高速,谋划并争取开工建设廊沧高速、102高速、京沪高速连接线、廊涿高速固安和永清连接线5个项目。完成县乡道路改造180公里。

能源建设。启动三河电厂二期工程,开工建设高楼、高头220千伏输变电工程,以及金辛庄、新镇等8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,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能力。加快大城煤田勘测开发进度。

软环境:以改善政务环境、提高服务水平、降低商务成本为核心,提升廊坊软实力。

提高政府办事效率。把行政审批中心建成方便市民的政务超市、企业发展的服务中心、投资环境国际化的展示平台。审批项目再精简,服务效率再提高。建立大项目“绿色通道”,由发改委及国土、环保、规划、建设等部门联合办公,及时解决大项目申报建设中的各种问题。成立项目代理服务中心,对投资项目立项、审批、办证、缴费等各类事项,全程代办,直通服务。建立完善行政信息平台,整合相关信息,各类行政决策事项、非涉密文件及时向社会公布,实现资源共享。

强化行政效能监察。成立市效能监察投诉中心、民营企业投诉受理中心。对行政效能投诉,逐件登记查办,限时办复。开展明查暗访,对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据实查处。

清理整治罚没收费。规范罚没收费行为,严格实施“罚缴分离”和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,坚持不下达罚款指标和零返还政策,执法经费由财政全额划拨。全年罚没收费总额力争明显下降。努力把廊坊建成京津冀地区收费项目最少、标准最低的城市。

金融资本: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、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,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。

努力增加信贷投放。搭建银企对接平台,适时召开政、银、企恳谈会,促进银企沟通与协作,吸引域外金融机构来廊开展业务或建设分支机构,拓宽企业融资渠道。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,争取尽早兑付中央银行票据。推行中小企业联保贷款、中小企业最高额抵押贷款、优质客户贷款、助学贷款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,增加资金支持。研究发展民间信用,规范民间融资,探索发展各种融资基金,促进企业直接融资。

改善金融生态环境。制定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。开发金融综合业务网络平台,方便银行、企业和居民办理一般结算、代收代付等业务。加快信用体系建设,整合金融、劳动、工商、税务、公安等各方面资源,基本建成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,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,研究确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,加快信用产品的推广应用。

人力资本:以引进、培训为重点,加大开发力度,为经济发展提供充沛、优质的人力资源。

推进人才高地建设。引进人才调结构,培养人才上层次,使用人才上水平,实现“4832”目标。侧重项目、产业、园区和非公企业,每年引进400名博士、硕士、高级职称或高技能人才,组织800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在职和脱产学历教育,组织3000名公务员参加各种培训,人才柔性流动2000人次。年底,皇冠体育人才密度达到12.72%。

加强职业技能培训。以新型农民培训、实用技术培训、各类证书培训和学历培训为主,全年培训农民30万人,确保年底完成百万农民培训工程。建立培训与使用机制,使更多农民通过培训进入非农产业。加强规划统筹、政策统筹、办学统筹,发展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组织,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技工队伍。

城市营销:以城市管理做精、做优、做美为基础,以打造品牌城市为目标,实施城市营销计划。

加强城市管理。坚持做精、做优、做美的理念,重点在城市规划、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上下功夫,努力彰显城市特色。推行高标准规划,设计建设一批精品工程,完善城市功能,提升城市品位。加强城市综合执法,完善长效机制,开展系列城市环境整治活动。研究引入高技术手段,探索实施“数字化”城市管理。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程,加强机构、人员和资金保障,建设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和服务中心,丰富“十五分钟生活圈”内涵,推进“平安社区”建设,促进由单纯的居住区向社会功能完善的社区转变,由单纯的物业管理向多方位服务转变,逐步实现事事有人管、人人来参与、城市更和谐。

打造城市品牌。导入城市设计理念,深入研究市情,整合各类要素资源,制定品牌战略,搞好前期策划和总体规划,突出重点,分步实施。从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卫生、体育、安全、生态等多方面入手,挖掘提升老品牌,培育打造新品牌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培育城市特色,使廊坊成为品牌城市。

开展城市营销。制定整体营销计划,启动系列营销活动。开展会展营销,通过“5·18”国际商务节、中国农交会等重大招商活动,以及重大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扩大影响。加强宣传推介,到招商引资重点区域,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互联网,开展系列宣传活动,展示城市整体形象。

6.坚持富民优先,激活民营经济。

民营经济是廊坊的富民经济、主流经济。贯彻落实中央《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坚持外抓招商、内抓民营,培育全员招商、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,让民众的创造力、民企的扩张力、民资的爆发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。力争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增长18%以上,上缴税金增长16%以上。重点实施四项工程:

全民创业工程。制定实施“民营经济腾飞计划”,把全民创业作为壮大民营经济、实现强市富民的基础性工程,在全社会宣传创业理念、培育创业文化、树立创业导向,让更多的创业者放心创业、创成大业。对自强自立、拼搏进取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,以及各类经济组织创业业绩突出人员,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,使全民创业蔚然成风。

上档升级工程。按照企业发展规律,选择一批潜力大、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,加强引导规范,实施公司化、股份制改造,促其上水平、上档次,进行“二次创业”。围绕主导、特色产业,整合行业生产能力,鼓励强强联手、资产重组、股份合作,组建一批企业集团,做强一批龙头企业,打造规模和集群优势,迅速提高企业层次。

创新服务体系工程。搭建创业服务平台,新建一批小企业孵化、成长基地。搭建人才培训平台,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等手段,全年完成“万人培训”目标。搭建融资服务平台,多渠道搞好银企对接,鼓励民间资金和省外资金进入担保领域,形成20亿元的担保能力。

政企交流畅通工程。建立信息通报制度,发挥行业协会作用。通过论坛、沙龙、早餐会等形式,搭建各级政府领导与企业家的对话平台,增进相互沟通,密切政企关系。建立领导干部与企业家联系制度,每名领导干部联系一两家民营企业,公开联络方式,建立绿色通道,形成解决企业难题的快捷方式。畅通投诉渠道,及时受理企业投诉举报,规范有关部门涉企收费和执法行为。

7.大力发展农村经济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按照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,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

创建文明生态村。以壮大集体经济为基础,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,按照“环城式、组团式、连线式”模式,创新机制,梯次推进。争取年内再建成400个文明生态村。

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。实现由“少取”到“多予、放活”的转变,加大财政支农力度,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000万元,重点抓好农村“路、水、保、养、医、学”六项工程。继续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,新修油路328公里,新增通油路村298个,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。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,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%,解决60个村、4.2万人的饮水困难,3—5年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。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,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,出台《廊坊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》,总结试点经验,努力实现全覆盖;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办法,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。实施农村“五保户”集中供养工程,加快农村养老院建设,在全省率先实现半数以上“五保户”集中供养。实施农村医疗惠民工程,抓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,出台《医疗救助实施意见》,实现操作规程、资金使用的规范化、合理化;完善三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,全面启动霸州、香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;完成20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,积极建设达标村卫生室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“控辍保学”工程,开展社会捐资助学和孤残儿童救助活动,认真落实“两免一补”,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;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,三河、广阳、香河、霸州、文安今年全部消除现存D级危房。

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。培育加工龙头企业,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%,提高1个百分点;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150家,争取增加4—5家省级龙头企业;市一级重点发展10个种植业基地、10个养殖业基地,扶持5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,发展4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。

发挥城镇带动作用。高标准建设小城镇,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。创新胜芳管理模式,提高规划、建设、管理水平。全面启动镇、村两级规划,完成牛驼、渠口等2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。实施城镇基础设施精品示范工程,加强各县城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每个县(市)建设1—2条精品路。

8.深化各项改革,推动体制机制创新。

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,制度创新是增强实力的源泉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,大胆探索,重点在四个领域实现突破。

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,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,鼓励非国有企业、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。加快流通体制改革,出台《廊坊市加快流通业发展实施意见》。年内完成外贸包装、恒宇工具等8家市属企业,大厂冷冻厂、永清农机修造厂等13家县属企业改制。

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。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各单位的监督管理关系,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。探索县级国有资产监管运营的有效形式,逐步形成全面覆盖与重点监控并重、统一管理与委托授权并举的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。开展国有企事业单位清产核资、产权登记、产权界定、资产评估等工作,加强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监督,促进国有产权规范有序流转。

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改革。引入市场机制,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办事业的政策,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、卫生、教育领域,推动条件成熟的医院和非义务教育学校加快改制步伐。按照“分类定位,分开管理,分别改革”的思路,进一步推进城市道路、供水、排水、供热、垃圾处理、污水处理、市容环境卫生和城市绿化等方面的改革进程,三年内改制面达到95%。

鼓励企业上市。按照“上市一批、推荐一批、培育一批、储备一批”的思路,落实责任,加强扶持,鼓励和推进梅花味精、汇福粮油、华洋线缆、明慧养猪等优势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,培育上市梯队。2006年,争取1家企业上市融资,1—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阶段,1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任务,促成1家已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。

9.以人为本,推进“和谐廊坊”建设。

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,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安全稳定,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建设,深入建设“和谐廊坊”。

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。科技工作重点抓“一城、一带”,即全力创建全国科技示范城,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带。皇冠体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3.8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%。教育工作坚持“义务教育抓均衡、职业教育扩规模、民办教育上水平”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努力缩小城乡之间、区域之间、学校之间的差距;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,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,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招生比重,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6.6%;大力发展民办教育;全面实施素质教育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,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、卫生监督执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;完成市传染病医院、市医院改扩建,推进市妇幼保健中心和总投资11亿元的燕郊东方国际医院工程。抓好文化精品建设,保证图书馆年内投入使用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,力争在省十二运会实现“保六争五”目标。落实“计生惠民”政策,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长效工作机制,加强“性别比”问题治理,严肃查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、非法终止妊娠案件。

深入实施“民心工程”。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观念,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。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,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,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.8万个;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,提高农民素质,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人,劳务输出6万人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,全年新增参保6万人,住房公积金年度归集3.5亿元。加大经济适用房开发力度,全年开竣工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,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。加大市场建设力度,强化市场监管,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,积极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。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,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、质量安全检测和认证体系。

狠抓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。健全长效监管和应急救援两大体系,建立安全生产投入、教育培训和责任追究三项机制,在县乡村三级健全机构、配足人员,在生产经营单位设置机构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,确保安全生产。继续推进“十百千”工程,开展“无越级访单位”创建活动,每月进行排查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、解决在基层。畅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渠道,建立完善信访听证、预警通报等工作机制,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完善打防结合、预防为主、城乡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。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,落实《突发公共事件总预案》,完善预警、分析、救援、决策、指挥系统,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。

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。认真落实国务院《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》,超前谋划,科学规划,启动生态市、联合国臭氧层友好城市创建工作,推动固安、文安、香河、三河等县(市、区)建设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。深入实施环保“蓝天、碧水、净土、绿色、宁静”五大工程,确保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,巩固和提高“国家环保模范城”和“ISO14000国家示范区”创建成果。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30天以上,确保集中饮用水水质达标、污水处理水质达标,市区医废处置中心和各县(市、区)垃圾处理场、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。出台《廊坊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规定》。

10.加强政府自身建设,不断提高行政能力。

按照为民、务实、清廉的要求,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。

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。掌握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,注重全局谋划和总体把握,增强和改进对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能力。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,善于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抓发展。

提高抓落实的能力。从作风上促进抓落实。把主要精力引导到干工作、抓落实上来,善于抽出时间深入基层,到一线开展调研,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;深入群众,察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忧,为基层和群众解决一批实际困难和问题。在机制上保障抓落实。强化目标责任制,做到一级抓一级、人人有专责、事事有人管;强化督导检查,对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事项的落实组织专项督查、专题调度,一抓到底;强化考核奖惩,对重点工作重点考核,对群众关心的重要事项开展社会评议,严格落实奖惩措施。

提高依法行政能力。全面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》和依法行政《纲要》,努力做到合法行政、程序正当、高效便民、诚实守信、权责统一。加强科学民主决策目标体系、执行责任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建设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。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》施行为契机,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。

提高廉洁行政能力。建立健全教育、制度、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,着力治本,注重预防。继续全面落实廉政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。前移廉政关口,加强廉政教育,筑牢思想防线。完善用权、用人、用地、用钱等方面的制度,强化机制约束。完善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等监管办法,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。加大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。

各位代表,站在新起点,实现新发展,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。让我们在中共廊坊皇冠体育坚强领导下,紧紧团结和依靠皇冠体育人民,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,攻坚克难,开拓进取,万众一心,扎实奋斗,谱写廊坊更加辉煌的新篇章!

浏览量: 次